在北京东城区的建材胡同里,提起搬运工老周,街坊邻居没一个不竖大拇指的。52岁的周建国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,裤脚总沾着些水泥灰,推着那辆焊了三道铁条的旧推车,在胡同里来来回回走了十五年。他话不多,笑起来眼角会堆起深深的皱纹,却是大家嘴里公认的“老好人”。
每天清晨五点,老周准会出现在胡同口的早餐摊前,不是为了自己买早点,而是帮腿脚不便的张奶奶带一份豆浆油条。张奶奶儿女都在外地,独自住在胡同深处的老院里,自打三年前老周帮她把新买的衣柜扛上三楼,就总记着这事儿。“周师傅心细,知道我牙口不好,每次都让摊主多煮会儿油条。”张奶奶常跟街坊念叨,而老周每次都摆摆手:“就顺手的事儿,您别放在心上。”
建材胡同里多是老房子,搬东西成了不少住户的难题。上个月,住在4号院的李大爷要把旧冰箱搬下楼,找了好几家搬运公司,要么嫌楼层高,要么要价太高。老周听说后,当天收工就扛着麻绳来了。冰箱沉得压肩,老周咬着牙,一步一步顺着窄楼梯往下挪,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,后背的工装湿了一大片。搬完后,李大爷硬要塞给他两百块钱,老周却只拿了瓶矿泉水:“李大爷,我本来就是干这个的,顺手帮个忙,哪能要您钱。”
胡同里的建材店老板们,更是离不开老周。去年冬天,雪下得特别大,胡同口的“诚信建材店”门口堆着刚到的瓷砖,要是被雪泡了,损失就得好几千。店主王哥急得直转圈,老周推着推车路过,二话不说就挽起袖子干活。他把瓷砖一块块摞在推车上,再裹上塑料布,一趟趟往店里运。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,老周的手套冻得硬邦邦,却没歇过一分钟。等把最后一箱瓷砖搬进店里,他的眉毛上都结了霜,王哥要留他吃火锅,他却笑着说:“不了,我还得去给西边的刘婶送水泥呢,别让人家等急了。”
不光帮街坊,老周还总帮着胡同里的孩子。胡同里的小学放学早,常有低年级的孩子没人接,老周就会把推车停在学校门口,帮着看孩子。去年秋天,一年级的小宇放学时弄丢了书包,坐在路边哭,老周正好路过,一边蹲下来帮孩子擦眼泪,一边带着他沿着放学的路找。从学校门口到胡同口,老周推着孩子走了三个来回,终于在花丛里找到了被风吹走的书包。小宇妈妈赶来时,老周正陪着孩子在路边数蚂蚁,她要给老周买水果,老周却摆着手说:“孩子没事就好,我小时候也丢过书包,知道那着急劲儿。”
如今,老周的推车上总放着两样东西:一根帮老人挑重物的扁担,还有一包给孩子准备的糖果。有人问他,天天帮别人,耽误自己干活赚钱,值吗?老周蹲在地上擦着推车,慢悠悠地说:“我从老家来北京打工,当初刚到这儿时,没地方住,是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帮了我。现在我能帮别人,心里踏实。”
夕阳下,老周推着车走在胡同里,身影被拉得很长。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却用一件件小事,把“老好人”的名字,刻在了胡同里每个人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