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人工装卸搬运作业因光线条件差、人员易疲劳、环境复杂等因素,安全隐患远高于日间作业,其风险主要集中在环境、人员、操作、管理四个维度,潜藏着设备碰撞、人员伤亡等多重危险。
一、作业环境:视线受阻与场地隐患叠加
夜间自然光照不足,即使配备照明设备,也易出现光线死角或明暗交替的“视觉盲区”,尤其在仓库角落、货车车厢内部、装卸平台边缘等区域,强光照射还可能导致人员短暂“眩光”,无法准确判断货物位置、设备状态及地面情况。同时,夜间作业场地清理频次降低,散落的货物包装碎片、废弃托盘、未及时移除的工具等杂物易堆积在通道,加上部分场地夜间可能出现地面结露、结冰(尤其冬季或生鲜冷链区),人员穿着防滑性差的劳保鞋时,极易发生滑倒、绊倒事故。此外,夜间厂区或物流园周边人员活动减少,外来无关人员闯入、物资丢失等治安隐患也随之增加。
二、人员状态:疲劳驾驶与应急反应迟滞
夜间是人体生理休息时段,装卸搬运工多从日间连续作业至深夜,或凌晨早起开工,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反应速度下降、判断力减弱等疲劳症状。以凌晨2-4点的生鲜配送装卸为例,工人可能因连续扛卸冻品出现肌肉僵硬,面对突发情况(如货物倾斜、叉车靠近)时,无法及时做出躲避或支撑动作。部分工人为抵抗疲劳,可能违规吸烟提神,若在存放易燃货物(如纸箱、泡沫包装)的区域作业,火星极易引发火灾。此外,夜间作业人员沟通效率降低,尤其在嘈杂的货车引擎声、货物碰撞声中,口头指令易被干扰,易因信息传递失误导致协同操作失误,比如两人抬运重物时发力不同步,造成货物砸伤或人员扭伤。
三、操作规范:流程简化与违规操作频发
夜间作业管理相对宽松,部分工人为缩短工时、尽早完工,会简化安全操作流程。例如,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、防滑手套,扛运超重货物时不使用扁担、手推车等辅助工具,直接用手拖拽或肩扛;装卸易碎、易倒的货物时,省略固定、分层码放步骤,仅简单堆叠,导致货物在搬运过程中倾倒砸脚。同时,夜间叉车、液压托盘车等设备操作人员也可能违规操作,如超速行驶、在视线受阻区域不鸣笛警示、未确认周围人员状态就启动设备,易与步行搬运的工人发生碰撞,造成碾压、刮擦事故。
四、管理监督:巡查缺位与应急能力不足
多数企业夜间仅安排少量管理人员值班,安全巡查频次从日间每小时1次降至每3-4次,甚至仅靠监控远程观察,难以实时发现现场违规操作、设备故障(如照明损坏、叉车刹车失灵)等隐患。一旦发生事故,夜间应急救援力量薄弱,急救药品、消防器材可能因存放位置偏远或夜间取用不便,延误救援时机;部分作业点远离市区医院,夜间交通流量小但急救车响应速度可能受路况影响,进一步增加人员伤亡风险。此外,夜间作业人员多为临时用工,安全培训覆盖率低,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知识掌握不足,发生火灾、货物坍塌时,易因慌乱做出错误自救行为,扩大事故损失。
这些隐患相互交织,使得夜间人工装卸搬运成为物流作业中的高风险环节,需通过优化照明、强化人员排班、严格操作监管、完善应急机制等措施逐一破解,才能保障作业安全。